認識大腸癌?

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大腸癌形成原因?1.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家族遺傳與基因。
大腸癌形成原因?2.家族遺傳與基因。

一. 大腸癌形成原因?

    1.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

  • 大腸癌在台灣,近幾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30 歲到50 歲的整體數目略微增加,男性略高於女性,但大部分仍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可歸類為長期累積不健康的飲食及作息,再加上器官老化產生的細胞病變。
  • 年輕化趨勢主要是飲食西化又走精緻路線,許多人從小就是漢堡薯條,聚會時炸物燒烤全上桌,再加上作息不正常、壓力大又睡眠品質不佳。在醫學臨床上發現,大腸癌8 成與年齡、肥胖、飲食及生活習慣後天因素有關。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許多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改變腸道菌相共生性,造成好的腸道菌被殺死,也與大腸癌有部分關聯性。

    2.家族遺傳與基因

  • 家中一等親如果有人罹患大腸癌,下一代罹患的風險比一般人多2 到3 倍。如果罹患的年齡在50 歲之前,下一代罹患癌症的風險拉高到3 倍之多。

    ◆家族性腺瘤息肉症 (FAP):

  • APC 基因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發生基因突變時轉譯蛋白產物會失去功能,造成細胞病變。APC 基因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 歲,未監控及妥善治療,40 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癌(也稱 HNPCC):

  • 這類患者佔遺傳性大腸癌患者3% 左右,若上一輩父母罹患此類型大腸癌,有8 成下一代也會罹病,但也可能合併其它腹腔癌症,又稱為Lynch 氏綜合症。

二. 大腸癌 治療

    大腸癌治療?

  • 目前國內針對大腸癌的常規治療,依不同期別而有不同方式。患者需與醫師密切合作,以穩定正向的心情,按部就班配合醫師治療。

    大腸癌治療 5 種治療方法

  • 治療前醫生會評估病人的年齡及當時身體狀況,還有疾病期別、腫瘤大小、位置來選擇治療計畫。

    ◆放射線治療:

  •   利用高劑量放射線殺死或阻止癌細胞成長與增殖。

    ◆化學治療:

  •   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可有效提高術後存活率。

    ◆微創手術:

  •   傷口小,術後疼痛指數較低及復原情形佳。

    ◆免疫細胞治療:

  •   樹突細胞結合細胞因子誘導殺手細胞(DC-CIK)治療大腸直腸癌。
  • 大腸直腸癌治療大多數以手術切除為主,依病情需要加上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或是免疫細胞治療。治療前應與醫師充份溝通,並安心配合療程。一般常規下醫師會依大腸癌期別,腫瘤大小與位置來選擇合適的治療計劃。一、二期多半是手術切除,部分二期及三、四期才會進入化學治療流程。
  •  
大腸癌治療 5 種治療方法

▲大腸癌治療 5 種治療方法:治療前醫生會評估病人的年齡及當時身體狀況,來選擇治療計畫。

三. 大腸癌預防,保健,治療

    大腸癌預防與保健

  • 如何透過「保健」來預防大腸癌。

    (一) 正確飲食

  • • 高纖、高蛋白、低脂:全穀類、蔬菜與新鮮水果可以刺激腸道蠕動,腸胃道吃進去的營養充分吸收,腸道才能發揮營養吸收、免疫功能及維持身體運作正常。膳食纖維攝取量建議每天2 碗蔬菜+ 2 碗水果。
  • • 減少加工品及高溫高油食物:多攝取「原形食物」,避免油炸、燒烤、酒精、紅肉與高糖分飲料,另外加工肉類( 香腸、火腿、熱狗、培根、肉乾、醃肉等) 也要忌口。
  • • 多喝水。
  • • 均衡攝食「各種顏色」的蔬果維持健康生活。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大腸癌的發生,8 成都是後天造成,其中又與飲食與生活習 慣密切相關,隨著年齡增長,也增加大腸癌變風險。( 如下圖)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二) 規律運動

  •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以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而言,從事經常走動或體力消耗的工作者,比久坐辦公室工作的職業,發生率低40%~50%。
  • 規律運動可以促進大腸蠕動與排便,降低致癌發生率、促進新陳代謝。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健康成人每週150 分鐘「中等強度」活動量運動( 例如中速騎單車、跳舞、快走、慢跑) 或是每週75 分鐘「中高等強度」活動量運動( 例如游泳、快跑與登山)。已知相關研究證實,適當強度運動量不但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亦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新冠病毒感染及長新冠風險。( 相關內容參見台塑i 醫健康管理中心出版之《疫啟健康生活》第三章,如何調節免疫力「運動篇」)。
  • 此外,運動也能減輕緊張焦慮及正確紓壓。心理狀態會影響腸道健康,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易引起發炎症狀,不當的紓壓方式例如暴飲暴食或飲酒抽菸,都埋下致病因子。白領上班族白天久坐不動,易影響腸道蠕動,建議調個鬧鈴,養成1 小時起身動個5-10 分鐘的習慣,因為久坐不動會提高致癌風險。幫忙整理家務也可以保持腸道健康。唯一要注意的是,睡前宜做輕度運動,強度太高的活動並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緊張,為了生活,外在客觀環境壓力也許無法消除,透過運動來調整身心狀態與生活節奏,也能活化細胞、減輕焦慮,讓思緒更清晰。

 

透過「保健」來預防大腸癌

 

如何透過「保健」來預防大腸癌:1.正確飲食。2.規律運動。3.定期篩檢。4.控制體重。5.拒絕菸酒檳榔。

 

▲如何透過「保健」來預防大腸癌:1.正確飲食。2.規律運動。3.定期篩檢。4.控制體重。5.拒絕菸酒檳榔。

四.定期篩檢預防

台灣大腸癌罹患率居世界第 1 位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2019 年至2022 年,台灣大腸癌罹患率居世界首位。HOPE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認為,與台灣普遍且徹底的大腸癌篩檢,政府致力於推動癌篩的公衛政策有關。

大腸健康相關檢查有: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健康相關檢查有:

  • 根據2000-2007 年健保統計資料,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無糖尿病者的2.5 倍。血糖高低及其波動的幅度,還有胰島素阻抗,都是造成失智危險因子。

    1. 糞便潛血檢查

  • 我國衛福部補助50-74 歲民眾,每 年1 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

    2. 構造攝影檢測

  • • 大腸鏡:每10 年1 次,若大腸癌初階篩檢為陽性,則應即時做大腸鏡追蹤檢查,一旦發現可直接切除、切片採檢、電燒止血等,是目前最普遍的大腸鏡檢查及初級治療方式。
  • • 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建議每5 或10 年進行1 次檢查。
  • • 雙重對比鋇劑灌腸大腸攝影:每5 年1 次。
  • • 電腦斷層虛擬掃描結腸成像( 又稱虛擬大腸鏡):每5 年1 次。

五. 大腸癌初期症狀?

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但仍有一些徵兆( 如下圖):

現代生活方式中休息與睡眠對大腦的重要性。

    大腸癌初期

  • 沒有明顯症狀,但仍有一些徵兆:
  • 1. 身體出現貧血症狀,例如手腳冰冷、心跳加速、面色蒼白、頭暈等
  • 2. 體重下降、胃口不佳或嘔吐
  • 3. 腹部發脹或腸絞痛
  • 4.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或持續便秘交互發生、糞便呈現細條狀等
  • 5. 血便
  • 6. 直腸出血
  • 7. 大便呈黑色、帶黏液
  • 8. 大便時感覺尚未排清,但未能排出
  •  

    大腸癌 高風險族群

  • 1. 好發年齡為 50-85 歲 ( 器官老化及飲食、生活習慣 )。
  • 2. 吸菸、飲酒、嗜食紅肉者且未攝取足夠纖維、加工食品( 器官老化及不健康飲食、不良生活習慣)。
  • 3. 有家族病史者 ( 遺傳 )。
  • 4. 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
  • 5. 8 年以上潰瘍性大腸炎 ( 經常處於發炎狀態 )。
  • 6. 三高患者 (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
  • 7. 久坐不動 : 腸道缺乏蠕動。
  • 8. 運動不只有助控制體重,也會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減少大腸癌風險。
  • 肥胖不運動者,腸胃減少蠕動機會,罹患率比一般人高出1~2 倍,有21~25% 的大腸癌發生,與身體活動量不足有關。

六. 大腸癌分期為四階段

大腸癌分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影響範圍 )

大腸癌分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 影響範圍 )

大腸癌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90 ~ 95% 癌細胞穿透結腸或直腸的內膜或粘膜,但尚未擴散到器官。

第二階段

80% 癌症擴散到結腸或直腸壁,但尚未影響淋巴結或附近組織。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

65% 癌症轉移到淋巴結,但尚未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

10 ~ 20% 癌症擴散到遠端器官,例如肝或肺。

 

大腸癌雖是國人罹患率最高的癌症, 但它的存活率也相當高。零期治癒率是100%,存活率相對其它癌症較高。手術後大腸癌五年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