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原因?

 

腦神經退化疾病

運動神經退化、行動退化,中腦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動作先受影響。

帕金森症與腸腦軸關聯《▼如下圖片》

帕金森症與腸腦軸關聯。

一.帕金森氏症 可能原因?

    1.帕金森症發病關鍵之謎

  • 這是一個大哉問,也是醫學界與人類社會一直想找出的答案。巴金森症被歸類為運動症候群,主要是因為「中腦黑質細胞死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但也會出現認知混亂、失眠、情緒和行為障礙,焦慮、冷漠和憂鬱等情形,有超過1/3 的病例出現重度的憂鬱或焦慮症。到2015 年為止,全球粗估有620 萬人罹患巴金森症。
  • 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與「遺傳」及「環境因子」有關,家族遺傳、頭部外傷,經常曝露於特定農藥的人都有風險。但以遺傳為例,並非有家族遺傳都會發病,到底「發病」與「不發病」的關鍵何在,目前仍是醫學界努力的方向。

    2.巴金森症與腸腦軸關聯

  • 此外,巴金森症誘發也可能與腸道健康有關聯。蒙特婁大學巴金森症專家Louis-Eric Trudeau 團隊針對小鼠進行實驗,發現原本沒有巴金森症遺傳基因的小鼠,腸道感染後誘發自體免疫反應造成多巴胺神經元死亡,成年後的小鼠出現巴金森症,推斷巴金森症患者與「腦腸軸」有關聯,相關回溯研究也發現,巴金森症患者在發生行為遲緩障礙前的十幾二十年,就出現腸道蠕動緩慢、便秘等症狀。
  • 科學家認為,腸道微生物菌叢透過「腸- 腦軸」途徑引發免疫發炎反應,神經內分泌與迷走神經訊息影響腦部運作,甚至影響神經中樞系統退化疾病。雖然相關的論述及因果關係還在發展階段,但是時時保持腸道健康,對新陳代謝、免疫力提升都是百利而無害的健康生活方法。

二. 帕金森氏症 早期徵兆

    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 以下10 個項次,若有3 個以上回答「是」,請至神經科就診。

    10 個項次我檢測

    1.你的手是否曾經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的情況?

    2.走路時,有一隻手臂彎曲且不會擺動。

    3.身體在站立或行進時,姿勢會向前彎曲。

    4.走路姿勢雜亂不順暢,好像打結了或一隻腳拖在後面。

    5.步伐小且常常跌倒。

    6.常覺得懶洋洋,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

    7.頸部後方或是肩膀常常疼痛。

    8.刻意地避免與聊不來的家人或朋友相處。

    9.音調出現改變?變得更單調、小聲或沙啞。

    10.寫字變慢,而且字體變小。

  • 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暨台塑生醫 i 醫健康診所 - 吳禹利 醫師分享
  • 一個自我檢測的方法,第一步是做出OK 手勢( 如右圖),第二步是像捏藥丸一樣,食指與姆指一上一下密集輕觸25 下,之後再換手。如果這中間發生速度變慢、缺乏規律性、停頓或手指打不開、開合大小改變,就要進一步進行巴金森症的自我檢測表。( 如下圖)
  •  
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表

以下10 個項次,若有3 個以上回答「是」,請至神經科就診。

三. 帕金森氏症 治療

帕金森症治療概觀
帕金森症治療概觀。

    帕金森症能治癒嗎?

  • 巴金森症能治癒嗎?現階段醫師會告訴你「無法」,但如果不積極面對治療,惡化的速度會很快。巴金森症發病主要是神經退化與多巴胺分泌不足有關,一旦發生是「不可逆」。服用藥物或是深腦刺激,可以改善動作症狀。如果症狀在初期就能發現並積極治療,動作進步到幾近正常人的可能性就會提高。
  • 疾病發展過程與治療方式:

  • 根據2000-2007 年健保統計資料,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無糖尿病者的2.5 倍。血糖高低及其波動的幅度,還有胰島素阻抗,都是造成失智危險因子。

    1. 生活型態改變

  • 巴金森症中腦黑質細胞退化。

    2. 藥物治療

  • 大腦生化性質改變多巴胺分泌減少

    3. 深腦刺激或燒灼術調節大腦生理迴路

  • 大腦電氣生理改變大腦生理迴路異常。
  • 巴金森症臨床症狀及運動功能改變。

四. 帕金森氏症 症狀?

帕金森症病程發展分為五期

《▼如下圖片》

帕金森症病程發展分為五期。

    帕金森症最常見症狀

  • 巴金森症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靜止狀態下,手會不自主的抖動,但在活動或睡覺時會消失,還有肌肉僵硬、平衡失調、步態不穩、動作遲緩等症狀。
  • 1. 顫抖:靜止不動手抖情形如同銀行櫃員「數鈔指」。通常是單側肢體開始,大約每秒3~5 下的抖動頻率。抖動時同側肢體的動作也可能變得不靈活及容易痠痛。
  • 2. 僵硬:肌肉、關節緊繃,因此動作不靈光。
  • 3. 面具臉:臉部肌肉僵硬,面無表情,講話也不流暢。
  • 4. 動作遲鈍:行動緩慢無法連貫,動作不自然,例如走路手臂自然擺動消失。
  • 5. 寫字愈寫愈小、無力且不清晰。
  • 6. 姿態異常:頸部、身體肌肉僵硬,向前傾彎曲駝背,走路轉彎時很慢且不穩定,站立時易失去平衡向後倒退或傾倒。
  • 7. 自主神經系統障礙:姿態性低血壓、便秘、尿失禁、頻尿及性功能障礙、排汗失調。
  • 8. 大便時感覺尚未排清,但未能排出。
  •  

帕金森氏症 生活型態調整

  • 吳禹利醫師分享他的兩位個案,同樣是二期到三期的巴金森症患者,門診時健康狀況類似,3 年後,正向樂觀、維持規律運動、飲食均衡,家庭有足夠支持力量的患者,巴金森症狀沒有再惡化,但是另一位態度沮喪最後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則是已經退化到無法行走,需要輪椅代步,生活功能退化。
  • 但如何正確運動?醫師建議,每天維持快步走路1 萬步左右,隨著年齡增加,80歲可以減到5 千步,或是每次維持30 分鐘的間歇性快走,就能讓巴金森症的控制有好的開始,最重要的是「正向面對」、「積極治療」,讓人生下半場依然充滿希望。
麥得飲食 被視為預防或延緩失智症有益的飲食方法。

除了藥物(運動、飲食均衡、正向態度)是不二法門

1.多吃綠色蔬菜

1. 運動 :

運動會促使頭腦釋放多巴胺,可延緩病情,並增加自我照顧的能力。如:太極拳、走路、坐式腳踏車等運動皆合適,少量多次漸進式執行。

2. 天天吃莓果

2. 飲食均衡 :

豐富的纖維能提高大腦多巴胺的濃度,所以應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富含花青素的蘋果、草莓、藍莓,以及富含生物鹼的茄子、彩椒、青椒。減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動物脂肪、乳製品等易干擾多巴胺進入腦部的食物。

3. 多吃堅果

3. 維生素 E:

有益抗氧化,預防退化性疾病,可以透過多吃堅果、烹調使用植物油來加以補充。

4. 多用橄欖油料理食物

4.多攝取富含:

Omega-3 的食物,如魚類: 鯖魚、鮭魚、秋刀魚、虱目魚;堅果類: 生核桃、松子仁、芝麻、葵瓜子等都是好的選擇。

5. 少吃紅肉

5. 輔酶Q10等:

護腦食物如黃豆、芝麻、胡蘿蔔等食物中攝取。

6. 多吃魚

6. 盡量選擇:

有機無毒的農產品,降低農藥殘留體內。

7. 小酌無妨不宜過量

7. 適量飲用:

咖啡、綠茶,有助改善巴金森症。

8. 多吃雞蛋

8. 正向態度:

多參與互助團體的活動,保持樂觀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