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治療

失智症新藥審查通過

衛生福利部 最新公布!

20 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審查通過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舉辦「2024年度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徐文俊 在致詞時說明這項消息。徐文俊 說阿茲海默症新藥通過審查,為20 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這次是首次能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治療的藥物;雖然無法挽回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

衛福部次長呂建德也說,最新公布的失智症治療藥物是很大突破,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藥物給付。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今(19)日於「113年度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宣布,這款單株抗體藥物不同於以往僅能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而是能減緩甚至停止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首次實現真正的病程改善效果。

1. 最新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調查結果為7.99%,亦即100位65歲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與十年前台灣失智症協會調查結果相近(8.04%)。第1名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占56.88%。

本調查結果有關失智症之類型分布,前三名依序為第1名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占56.88%;血管型失智症(Vascular dementia) 占22.91%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 PDD) 占7.12%。

2. 失智人口數將持續攀升

推估失智症盛行率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約,2024年35萬人;2031年將逾47萬人;2041年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近68萬人,顯示未來社區長者失智症人口數推估結果,有逐年攀升趨勢。

3. 政府社會服務資源

面對未來增加的失智照護人口,本部將持續精進失智照護資源之運用,發展更多元化的失智症防治照護對策,以及加強宣導失智症相關識能等,使失智症及早確診以獲得適時照護與支持,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政府提出「失智症防治照護、長照制度」,防治行動〈2018-2025 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關注失智症人權議題。

延緩 失智症新藥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

台灣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 8.04% (如圖表)

失智症新藥審查通過

1. 可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5至7個月:失智症協會今(2024/11/19)透露,一款阿茲海默症新藥近日審核通過,能延緩退化情形5至7個月。

2. 食藥署通過首款治失智藥物:衛福部次長呂建德回應,新藥通過「是一個很大突破」,未來會和健保署對於類似藥物給付加以推動。

 

全球首款有效延緩失智症新藥

首款阿茲海默症新藥物:全球首款能有效延緩失智症病程的藥物,於2023年7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新藥 LEQEMBITM(lecanemab-irmb),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失智症階段。預計2025年引進台灣。

全球首款阿茲海默症藥可延緩退化:推薦影片由長庚權威醫師徐文俊解析失智症最新治療。 影音來源:https://youtu.be/Wje_HeSSf8k

 

失智症最新治療

1. 醫療科技進步對失智症診斷的影響:透過記憶力、認知障礙評估,以及血液與腦脊髓液生物標記判定等技術,能早期發現潛在病例。

2. 長庚醫療的早期介入措施:長庚醫療體系自2008年起採用AV-45正子攝影顯影劑進行腦部影像診斷,協助早期診斷與延緩失智症進展。

 

失智症可以治療或預防嗎?

早期治療有效延緩的新藥

首款有效延緩失智症病程的新藥,2023年新上市治療阿茲海默病的單株抗體,就是治療此階段的患者。使得早期診斷更有意義。若能在輕度認知障礙 (MCI) 階段就介入,就能發揮「預防勝於治療」功能。

早期治療自我覺察

文獻與徐醫師的臨床觀察都顯示,失智者有時比家人朋友,更早感知到自身的變化狀況,反倒是家屬「缺乏病識感」(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甚至會否定或忽略有自覺症狀的失智者對罹病症狀的陳述。因此,所有家人(包含失智者與其他家屬)都應當對失智症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及早對認知退步者進行診斷。

想要積極預防

想要積極預防,生活型態是關鍵,多運動加上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地中海飲食。預防失智要從年輕做起,40-60歲是最佳年齡,等到過了50歲才想要改變,往往已經埋下病變因子,避免進入MCI階段,甚至避免罹患阿茲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