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Q&A

  • 作者:徐文俊 主任醫師
  • ( 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醫師 )
作者:徐文俊 主任醫師( 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醫師 )

    21世紀的黑死病

  • 失智症好像是21世紀的黑死病,在全世界蔓延。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5年的調查,8.09%的65歲以上老人有失智症,其中極輕度失智症為3.26%,而輕度以上者為4.82%;若加上65歲以下的病人,全台灣失智症病人總數高達23.8萬人。隨著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失智症人數快速成長,預估到2030年,將達47萬人;到2050年,將達86萬人。

    失智症是全球關切的重要問題

  • 1.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每3.2秒鐘就發生一個新的失智症病人,所以特別呼籲失智症必須是公共衛生的優先議題。
  • 2. 失智症已經是美國第六大死因,而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的疾病。
  • 3. 歐盟預估全歐洲約1.5~2%的人口受到失智症影響,所以聯合世界七大工業國家組織聯盟,從研究、藥物研發到病人照護共同對抗失智症。
  • 這些現況顯示失智症的可怕。台灣若未採取行動,30年後每100位台灣人中可能會有超過4位失智症病人,將會成為醫療與家庭乃至全社會十分沉重的負擔,切不可掉以輕心。

    失智症能自癒嗎?

    更多Q&A...?請看 徐文俊 主任醫師解答

Q&A由 徐文俊 長庚主任醫師解答

Q:失智症患者可活多久?

由於失智症病人經診斷後,患者可活多久?其平均存活約8~10年,因此需要長期之照護。
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 disease以下簡稱AD)因為表現的症狀是認知功能與精神症狀,所以診斷不易;直到西元1905年,阿茲海默醫師在一個失智的婦女腦部組織發現斑塊與神經結節,其神秘面紗才逐漸被揭開。AD是一個謎樣的疾病,即使發現至今已超過百年,我們仍不甚了解其病因,以致於還沒研發出有效控制的藥物。AD症造成大腦漸進性的退化,是會致死的疾病,從發生失智症到死亡大約8~10年;然而若從腦部開始有病理變化至失智症來估算,大約歷時25年。
由於病人一旦失智即無法復原,而且照護的難度與成本都相當高。若能延後5年發生失智症,估計全世界的失智症總病人數會減少一半,將可以大幅減輕醫療和照護的負擔。所以,科學家一直希望能找出病人失智之前的治病方式,以減少失智症發生。在有效的藥物和治療科技問世之前,將希望寄託在及早預防、及早治療與及早介入。
60年前克勞(V.A. Kral)博士提出以「良性衰老性健忘」描述AD的失智前症狀開始,直至1990年代,彼得森(R. Petersen)利用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概念,成功證實失憶型MCI是早期AD的表現,醫界才有較具體的共同認知。依據失憶型MCI的研究結果,一旦診斷為失憶型MCI者,每年約有12~15%個案演變成失智症;追蹤6年後,大約80%個案成為AD。失智症能自癒嗎?但是,卻有20%個案會停留在MCI,甚至回復正常。所以,失憶型MCI即使不完全是早期AD,也是罹患失智症的高危險群,其危險值大約為一般人的10倍。

Q:首款失智症新藥審查通過

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審查通過。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舉辦「2024年度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徐文俊 在致詞時說明這項消息。徐文俊 說阿茲海默症新藥通過審查,為20 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這次是首次能減緩甚至停止病理變化,改善病程治療的藥物;雖然無法挽回凋零死亡的細胞,但可延緩其他神經元死亡。
衛福部次長 呂建德也說,最新公布的失智症治療藥物是很大突破,將和健保署討論,盼推動藥物給付。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今(19)日於「113年度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成果發表會」宣布,這款單株抗體藥物不同於以往僅能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而是能減緩甚至停止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首次實現真正的病程改善效果。

Q:如何極早期預防失智症?

       AD有許多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以上合稱三高)、肥胖、抽菸、低教育程度、不運動與憂鬱症。若沒有這些危險因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以降低25%。
如何極早期預防失智症最大的秘訣是健康生活形態,亦即多運動與地中海型飲食。後者指食物攝取著重於穀類以及含抗氧化劑的蔬菜與水果,肉類則是以魚肉為主,禽類次之,並搭配少量紅酒。
       所以,我們應當對40~60歲的人進行宣導,教育這群正處於要照顧進入失智症的長輩,而且自己也正跨進失智症盛行年齡的中年人,讓他們知道AD雖然沒有藥物可以治療,但是可以有效預防。
65歲以上的人MCI的好發率高達18.67%,所以這群40~60歲的人必須學習如何避免進入MCI,以及萬一已有MCI,應該如何做,才可以讓自己延後進入失智症。此外,焦慮與憂鬱是MCI階段常有的症狀,甚至是MCI病人的家屬唯一可觀察到的症狀,所以要教育民眾了解MCI、失智症、憂鬱三者之間的關係。

Q:及早治療失智症方式?

       對於上述危害腦部的危險因素,必須定期檢查與追蹤。一旦確定發生,就要及早治療。三高會導致腦中風,當血管遭受傷害,會致使病人在晚年神經細胞受破壞,產生血管性失智症。所以積極預防與治療三高也是及早治療失智症的重要措施。
大家都很期待有防止AD發生的藥物,或許至少可以防止此病繼續惡化。可惜由於現今對這些神經疾病的了解有限,所以到目前為止,尚無此類可治療又安全的藥物研發成功完成臨床試驗,核准上市。

Q:失智症患者日常活動建議

       除了預防與治療之外,及早介入對於高危險群的老人尤其重要。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如運動、跳舞)與認知活動(如學習新事物、看書、唱歌)都可以預防失智症,稱為保護因子(加上健康飲食)。所以,著名的FINGER研究,在芬蘭的社區進行臨床試驗,讓高危險群的老人接受飲食指導、運動處方、認知訓練與醫療諮詢,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與認知退化。因此要預防失智症,患者日常活動建議?應當要以此四大要項來進行健康管理。
       一旦老年人已經有MCI,應當要注意他的多重疾病和多重疾病用藥問題,提供必要協助,增進他們的疾病管理與用藥管理之能力。失智症是高齡社會無可迴避的嚴重問題,政府與醫界都有責任共同宣導及早預防、及早治療與及早介入的觀念,以及提倡健康生活形態和防治三高,降低民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Q:整合型醫療照護 失智症

特殊醫療照護需求~整合型醫療照護模式。失智症從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應提供不同的醫療與照護。
失智症個案有其特殊醫療照護需求,包括:
1. 不同病程階段需求改變,應依照失智症嚴重度從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提供不同的醫療與照護。
2. 大部分之失智症患者已經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完全需仰賴照顧者,而且常有行為與心理障礙,照顧上非常困難。所以照顧者需要予以特別支持照顧,方能提高病人以及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3. 由於失智症病人經診斷後,照護時間長久,其平均存活約8~10年,因此需要長期之照護。照顧者需因應患者之改變而學習不同之照護技巧與知識;且眼見病人持續惡化,照顧者亦身心耗竭。
4. 由於病人之認知功能退步,加上其精神症狀與行為問題,對於目前門診空間擁擠與就醫流程快速繁瑣,多會排斥,以致於增加醫療照護困難度。
5. 評估與診斷耗時,需要由失智症患者本身與照顧者得到各類訊息;同時需有繁多之檢驗檢查,以確立診斷。
6. 目前有許多非藥物治療,在文獻報導為有效。因此,在醫療服務中,應提供此類非藥物治療資訊給病人,或透過間接教導照顧者,於居家提供相關治療。
7. 病情與藥物種類複雜。由於老年人通常有許多共病,關係複雜,且身體虛弱,更需要多種藥物治療之專業。
       綜合以上這些原因,失智症之照護,應當以「整合型醫療照護模式」來進行。所以長庚醫院以其企業社會責任建立了失智症中心,並得到衛福部補助建構了失智症特別門診、老年與失智症整合門診、與瑞智病房,而近日又將成立日間照護中心。希望藉由全方位的規劃使得病人由居家、門診與住院,能得到一貫而專業之處理。

Q: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

多做對腦部有益的事,包括多做身體與認知活動與遵守健康飲食,稱為「健腦」。好好控制對腦部有害的事,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包括相關疾病預防與治療、戒菸、防止憂鬱症,稱為「護腦」。健腦與護腦雙管齊下,失智症就會遠離我們。
1. 失智症與睡眠關聯
淋巴系統在大腦中的作用:
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相關研究指出,人腦有複雜的淋巴系統。人在深度睡眠時,淋巴液進入大腦組織;當清醒時,淋巴液回流排出至腦脊髓液,會同時把沉積在大腦組織中的有毒物質 ( 例如: β 類澱粉蛋白) ,順便帶出來排除。
推薦睡眠時數與健康大腦:
最佳的睡眠長度是7-8 小時,且需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如果是70 歲以上的年長者,至少也要能睡6-7 小時,才能保有健康清醒的腦部活力。
2. 生活節奏與身心放鬆活動
除了睡眠,生活節奏也很重要,在假日時從事讓身心愉悅的事務,例如戶外運動、或是能紓緩身心的靜態活動,讓自己抽離原本的壓力源,而且能創造愉悅感的活動。
手機與3C產品對大腦的影響:
不過手機例外,它並不是一個能讓你大腦放鬆的方式,主要是手機及3C 產品的訊息量大、聲光刺激多,會使大腦處於多工的緊繃狀態。睡眠是人體修復細胞的關鍵時刻。睡眠品質不佳或是睡眠時間過短,對於心血管、免疫力、憂鬱症與失智都有關聯性。

Q:有些人退休後迅速退化

為什麼有些人退休後迅速退化?
1.「三不動」與失智風險:身體不動、腦子不動,缺乏人際互動的「三不動」,大大提高了失智的危險因子。
2. 退休後的心理與生活轉變:過去在職場上的被需求感或支配能力不見了,如果再加上記憶力、身體活動力與自理能力退步,就更不想出門面對外界的眼光。
3. 社區互動的重要性:這時候,不妨從走進社區長照據點、上菜市場買菜和逛街開始,而不是只有窩在家裡看電視,等著孩子下班或週末回家相聚才開口「與人對話」。
4. 自主性行動與預防失智的關鍵:身體是自己的,與其等打拚生活的晚輩來安排,銀髮長輩也可以自己動起來。例如每天與人對話,與公園裡的鄰居聊上兩句,或是主動打電話連絡朋友講個5 分鐘電話都好。
5. 每日生活中的腦力激活方法:此外,還可以試著每天變化料理內容,從構思、時間安排、拿鍋鏟烹調,完成一道料理帶來的滿足感,都能刺激腦部活化,也可以上傳臉書或line 社群分享愉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