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需要協助、無法獨立生活,常讓患者感到沮喪。
失去原本的智力與能力,也影響個人溝通能力,常導致誤解與衝突,最後演變成孤立與尊嚴喪失。
失智症帶來自己與自己,自己與旁人 ( 尤其是家人) 關係的斷裂;會出現短期記憶力喪失,成了「時空旅人」;有時會有妄想與幻聽,再加上旁人不理解,與現實嚴重脫節。
患者智力消退及自主獨立能力不佳,伴隨而來的是與他人的互動改變。若身處友善環境,可改善病情;然若處於負面環境,則恥辱感與歧視加重。有些患者原本性格害羞自卑,則更促使其自人群中退縮,加速退化。
失智者出現憤怒、攻擊、冷漠情緒,與旁人或照顧者互動惡化,因而引來異樣眼光。
認知能力下降來自大腦受到四大威脅:發炎、缺乏促進大腦發育營養素與荷爾蒙變化,還有曝露在有毒物質之下。
隨著飲食西化,高糖、高油脂的食物對大腦也很傷。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5種傷腦地雷食物 ( 根據麥得MIND 飲食) 有:紅肉 ( 豬、牛、羊及內臟)、奶油、起司、精緻糕點與甜食、油炸食物與速食食品,這些食物造成腦部血管負擔,特別是甜食,影響血糖上升速度與幅度,對大腦更是直接的傷害。
台灣人喜歡「燒烤」與「油炸」食物,蛋白質在高溫中容易分解產生異環胺、多環芳香烴,這些都是致癌因子,也可能有種下失智症的隱憂。
![]() |
1.多吃綠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富含葉酸、維生素E、胡蘿蔔素和類黃酮,減緩認知功能減退,有良好的抗發炎作用。一週宜食用6 份以上的綠色蔬色,並且變換種類以增加其營養來源的多樣性。 |
![]() |
2.天天吃莓果藍莓被視為優質的抗老化及減緩認知功能下降的食物來源之一,主要是莓果中富含花青素( 類黃酮素之一)。 |
![]() |
3.多吃堅果堅果熱量高但富含的油脂是對人體有益健康的種類,堅果中的維生素E 對大腦保護效果佳。如果有吃零食習慣,不妨以堅果取代,但要注意不要購買過度調味,太甜或太鹹的品項。 |
![]() |
4.多用橄欖油料理食物與地中海飲食一樣,麥得飲食也強調橄欖油攝取,烹調食物宜用橄欖油料理,其中又以冷壓橄欖油,或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為佳,由於台灣人食物料理的溫度偏高,易破壞橄欖油的品質造成質變,在選用油品時宜多加留意。 |
![]() |
5.少吃紅肉麥得飲食建議,一週內食用紅肉不超過4 次,多攝取豆類食物替代肉類的蛋白質。但豆類食物宜食用「原型」食材,過度加工調味、高油脂、煎炸烹調的豆製品要盡量避免。 |
![]() |
6.多吃魚魚肉中富含Omega-3 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對抗身體發炎症狀,保護腸道、避免心血管疾病,同時還能預防記憶力衰退,一舉數得。 |
![]() |
7.小酌無妨不宜過量魚肉中富含Omega-3 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對抗身體發炎症狀,保護腸道、避免心血管疾病,同時還能預防記憶力衰退,一舉數得。 |
![]() |
8.多吃雞蛋蛋白的水溶性維生素、蛋黃的礦物質與維生素( 鐵質、維生素B12、維生素D、葉酸、卵磷脂)有助於修復細胞、促進代謝,活化腦神經細胞及發育。至於一天攝取量最高2-3 顆是可接受範圍,《美國2015 ~ 2020 年最新飲食指南》中已取消每日攝取膽固醇的上限,但腎臟病患者仍需與醫師、營養師討論為宜。 |
睡眠是人體修復細胞的關鍵時刻。睡眠品質不佳或是睡眠時間過短,對於心血管、免疫力、憂鬱症與失智都有關聯性。
根據美國波士頓大學相關研究指出,人腦有複雜的淋巴系統。人在深度睡眠時,淋巴液進入大腦組織;當清醒時,淋巴液回流排出至腦脊髓液,會同時把沉積在大腦組織中的有毒物質 ( 例如: β 類澱粉蛋白) ,順便帶出來排除。
最佳的睡眠長度是7-8 小時,且需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如果是70 歲以上的年長者,至少也要能睡6-7 小時,才能保有健康清醒的腦部活力。
除了睡眠,生活節奏也很重要,在假日時從事讓身心愉悅的事務,例如戶外運動、或是能紓緩身心的靜態活動,讓自己抽離原本的壓力源,而且能創造愉悅感的活動。
手機與3C產品對大腦的影響:不過手機例外,它並不是一個能讓你大腦放鬆的方式,主要是手機及3C 產品的訊息量大、聲光刺激多,會使大腦處於多工的緊繃狀態。
生活節奏感對於遠離失智也很重要,您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朋友,結束一週忙碌的工作後,有人是假日補眠把精氣神補回來,有人則是安排露營、郊遊、登山等耗體能的活動。
其實不論是哪一種方式,調節壓力是關鍵,只要能讓自己恢復愉悅感,抽離原本工作壓力的方式都是好方法。
運動項目只要是你所擅長,且體力能負荷的都是好運動。對年輕人與中壯年族群來說,標準運動一般是以「333」為原則( 每週運動至少3 次,每次超過30 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 下)。
如果體力已能負荷,世衛組織(WHO) 建議可以提升到「533」( 每周運動至少5 次或每週150 分鐘以上、每次超過30 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 下),兒童及青少年則是每天至少60 分鐘或每週420 分鐘以上。
這樣的運動型態可以強化心肺功能,也能減少失智發生率。對於家中有失智風險或初期症狀的長輩,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走出家門,培養運動多樣性,並兼顧運動時的安全性。
友善環境與支持對失智的重要性「我失智、我仍舊是我。」多數的失智症類型都是屬於不可逆,但我們依然可以「HOLD」住它。人們恐懼失智是看見了患者沒有尊嚴的病況,以及被不友善對待的過程。但環境愈不友善、對失智症的認識不足,對病情控制愈不利。因此打造一個友善環境、愛心與耐心的陪伴,病友及陪病家人的支持團體就格外重要。
失智者中,有高達7 成以上是極輕度和輕度失智症,用社會安全網網住他們,提供足夠的支持力,就能HOLD 住失智時鐘的進程,延緩失智惡化,減少家庭與社會成本支出。
我國政府提出〈2018-2025 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關注失智症人權議題,協助患者在社會中被包容與尊重,發揮他們的潛能與專長,透過興趣培養及專長發揮來強化自信,音樂、舞蹈、繪畫與信仰活動的參與,都有助於極輕度和輕度患者HOLD 住退化。
在北歐丹麥,也同樣面臨失智症困境,依據丹麥國家失智症研究中心資料,2040 年該國失智者人數將佔總人口數的2.7%。
2016 年,丹麥第1 個為失智者打造的照護小鎮,在菲因島的斯文堡 (Svendborg Dementia Town) 落成,失智長輩有自己的公寓、電影院、圖書館、餐廳等,與一般日常生活無異。小鎮也對外開放,非居民一樣可以到訪。懷舊療法更讓失智者服用較少藥物,胃口更好。
在台灣,各縣市政府也積極推動「共照制度」,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疑似失智者就醫診斷、家屬照顧諮詢、協調、轉介,追蹤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培訓失智照護人員,辦理社區智能公共教育。